(因為翻譯到一半卡住了,所以有了這篇文章。)

如果有人問我是「譯註派」還是「不註派」,那我的答案應該會是前者。

我屬於「譯註派」的理由主要有三個:

一、協助讀者理解書中內容。
二、希望讀者能夠從中獲得知識。
三、消除文化隔閡,或者幫助讀者認識日本文化。

關於加譯註,最常見的爭議是:「究竟哪些必須註,哪些不用註?」有時候加了譯註,怕讀者覺得「這個譯者未免太小看我的程度」;有時候決定不加譯註,又怕讀者覺得「這個地方沒加註真不用心」。而在讀者看到我的稿子之前,當然還必須先過編輯那一關。我曾經遇過編輯刪除我寫的譯註,或是要求我修改、補寫譯註,例如「學級崩壞」和「敬語」。我想編輯在加不加譯註這方面,應該也有專業上的考量吧!

關於譯註的排版方式,我看過的有下列幾種:
(1)放在要加註的詞後方(也就是用括號夾雜在內文裡)。
(2)放在該頁尾端(不分偶數頁或雙數頁)。
(3)只放在單數頁尾端。
(4)放在每一章節之後,或是全書最後面。

目前為止,我譯作裡的譯註都是第三種「單數頁尾註」,個人偏愛這種排版方式,跟第一種「內文括號註」比起來比較不會打斷讀者的閱讀節奏,而且讀者可以自行選擇要不要閱讀譯註,想閱讀時也很方便,不必一直往後翻。我閱讀其他譯者的作品時,也很喜歡看到單數頁尾註。如果書中有大量譯註,我也會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看或不看。如果遇到自己不懂的東西,那當然要把握機會偷學了!所以,我除了自己喜歡寫譯註,也喜歡別人多寫譯註。

有時候,寫譯註可能是一件比翻譯還要累的事情。如果遇到專有名詞,就要花很多時間查資料,經過消化、理解後,再用自己的話寫成簡單易懂的註解。令我小小驕傲的是,我曾經被幾位編輯稱讚過譯註寫得很棒很細心,例如:


落語:落語是日本傳統藝能之一,類似單口相聲。落語家跪坐於舞台上向觀眾說故事,一人分飾多角,內容幽默詼諧逗人發笑。落語家一般身穿和服,使用扇子或棉布等小道具來代表筷子、筆、錢包等物品,藉以輔助表演內容。

寄席:寄席是落語、漫才、說書等娛樂節目的表演場地。

緣廊:緣廊為日式建築中,建於房屋最外圍的木質地板走廊。

大名:大名指的是薪俸一萬石以上的武士。


受到稱讚之後,就更有動力寫譯註了!

不過,有一種情況下我不喜歡寫譯註,那就是遇到真的搞不懂的領域時。人家說隔行如隔山,多寫多錯,不如不寫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日文譯者伊之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