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三采網路書店
http://www.suncolor.com.tw/index_book_c1_01_data.aspx?bokno=014001101

 

改善生活習慣可以預防慢性病

人們過去以為,要到老了才會罹患高血壓、糖尿病與動脈硬化等慢性病,稱它們為「老人病」。

但現在,由於生活習慣的改變,許多成年人還沒老就罹患了這些疾病,「老人病」也升級成了「成人病」。

此外,罹患這些慢性病的未成年人患者也越來越多,厚生勞動省便在一九九六年導入「文明病」的觀念,這是劃時代的創舉。

政府對人民公開呼籲:
「大多數的慢性病,都不是老了就一定會得的疾病。
造成慢性病的原因是生活習慣。
只要改變生活習慣,就能預防慢性病,
所以平常就要開始預防!」

事實上,在一百多年前,癌症、糖尿病和心臟病等慢性病極為罕見。

那麼,一百年前和現在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由於頭痛屬於慢性病,所以問題出在一樣的地方。

慢性頭痛不是命中注定,只要改善生活習慣即可預防。



「水」是最不可或缺的

之前,我替很多人做過血液順暢度檢查。

那是一種用針扎破手指,取一滴血液用顯微鏡觀察的檢查。

我透過電視螢幕,把影像秀給受測者看。

畫面上會映出許多像氣球或丸子般的紅血球。

這項檢查大概有幾千個人做過,我還曾為電視上的健康節目提供協助,相信應該有人記得才是。

雖然因為健康節目的造假風波,現在連血液順暢度檢查都退流行了,但我仍然認為那是一項很好的檢查。

這項檢查原本是美國當地很流行,我去夏威夷參加研討會時,添購了整套的顯微鏡和攝影機。在美國的另一場研討會上,還有人自我介紹說是「Microscopist」(或許可以譯為顯微鏡技師吧)。

順便一提,在這項檢查中,還可以觀察到保護身體的白血球細胞,活生生地像阿米巴原蟲一樣在活動。之所以被稱為「活血分析」(Live Blood Analysis,簡稱LBA),就是這個緣故。

我引進這項血液順暢度檢查的時候,也試著先看自己的血液是否順暢。

反覆做了幾次之後,發覺顯微鏡中看到的血液狀態與當時的身體狀況有關。由於血液暢通就代表血液能夠流到身體的每一個角落,所以當我看到血液狀態很順暢的時候,通常也會覺得身體很暖和。

紅血球是血液中負責運送氧氣與養分的細胞,身體的細胞要仰賴紅血球,才能呼吸氧氣、進行新陳代謝與生命活動。

據說人體中大部分的血管都是微血管,共有一千五百億條,血管內的面積多達六千平方公尺。

微血管細到一次只能讓一個紅血球以變形的方式勉強通過。如果要讓血液順暢地流動,每個紅血球都要很柔軟而且彼此分離,不能相黏或結塊。

然而,如果飲食習慣不好,使得紅血球變硬、變黏或結塊,血液就無法順暢地流動,造成氧氣不足、營養不足與代謝不良。

此外,還無法排出老廢物質,造成它們在體內停留。這樣不但會助長酸痛、皮膚粗糙與暗沉,還可能進一步導致動脈硬化、高血壓、心肌梗塞、腦梗塞與癌症等各種文明病。

要讓血液暢通,最重要的就是水分。



■該補充多少水分才好呢?

我們可以把人類形容成會走路的盆栽,要勤於補充水分才不會枯萎。

除非是喝法不對,或是有腎臟、肝臟、心臟等內臟方面的疾病,否則在睡前大量喝水通常是不會水腫的。

不過,過猶不及。澆了太多水的植物,根部也會被泡爛。

水分太少會造成血流不順,但喝法不對也會導致體寒,這一點之後會再提到。

成人一天的喝水量,以一.五至二.五公升(一千五百至二千五百毫升)為準。

(依體格、季節、流汗量、洗澡的方式和飲食而定,所需的攝取量也不同。)

重點在於頻繁地補充。

假設一杯水約兩百毫升,以早上七點到晚上十點之間的十五個小時要喝十杯來算,平均起來每一個半小時就要補充一杯。

就算什麼都不做,人體還是每天會透過呼吸流失三、四百毫升的水。呼吸時吐出的氣體含有水氣,水分就是從這裡排出的。

此外,皮膚除了流汗之外,每天還會額外蒸發三、四百毫升的水分。當呼吸加速或體溫上升,蒸發量會更多。

上述這些統稱為「無感流失」,因為感覺不到而得名。

另外,還有一千五百毫升的水分,會經由尿液與糞便流失。(在尿酸值很高的情況下,或是視腎臟功能而定,有時候尿量還會更多。)

如果在這之外還有流汗的話,那一部分當然也流失掉了水分。

結論是,就算一整天一滴汗都沒有流,至少也會流失兩千毫升以上的水分。

雖然透過飲食也能補充水分,但光靠食物終究無法補充兩千毫升的水分,頂多是八百到一千毫升而已。

然後,人體雖然能夠自行製造三百毫升左右的水分,但即使把它算進去,一天還是缺少一千多毫升的水分。

雖然不太可能,不過即使經由汗水與其他原因喪失的水分是零,扣掉流失的兩千毫升水分,一天還是不足一千多毫升。(所謂的「其他原因」,是指腹瀉或嘔吐等生病時流失的水分。)

即使一天總共喝八百毫升(四杯)的水,還是少了兩百毫升。

照這樣下去,十天就會缺乏兩千毫升,一個月會少六千毫升,一年後累積起來,竟然不足七萬兩千毫升=七十二公升!

就算一天喝一千毫升,也還是不太夠,只要有流汗就得再補充。

必須積極地多補充一千五百至兩千五百毫升的水分才行。



■正確的喝水方式

喝水,其實也是有訣竅的。

把水含在嘴裡,過一會兒才吞下去,稱為「含水」。

除了含水,「咬水」也能讓水溫接近體溫,並且跟唾液混合,使內臟無負擔而有效率地吸收水分。

要是水還很冷就吞下去,不但會對胃腸造成負擔,水分也不會留在體內幫助血流暢通,而是一下子就變成尿液迅速排出。



■等到口渴才喝水就太晚了

隨著年齡增加,對於口渴的感覺會越來越鈍化。

當老年人覺得「口渴」的時候,身體通常已經是極度缺乏水分的狀態。

此外,腎臟會從濾過一次的尿液中再次吸收鈉和水分的功能,也會隨著年齡漸漸衰退。

簡單來說,當腎臟濃縮尿液的功能衰退,就會排出大量低濃度的尿液,導致體內的水分更容易流失。

不要等到渴了才喝水,而是口渴之前就要勤於補充。

感覺到口渴的時候,缺少的水分大約是體重的二%。

以體重六十公斤的人為例,在這時已經少了一千兩百毫升的水分。

當嘴巴或舌頭覺得乾渴、排尿異常的時候,缺乏的水分大約是體重的五%。

假設體重是六十公斤,缺乏的水分就多達三千毫升。

適度補充水分可以維持血液暢通,有助於消除體寒,進而舒緩頭痛。

請你隨時注意自己體內的水分是否不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日文譯者伊之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