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前陣子一連收到了幾封詢問的信件,所以有了這篇文章。

我想把這幾年經常被問到的問題集結起來,再加上自己的些許經驗談,彙整成一篇文章。

雖然這樣做簡直像是在擺前輩的架子,但我告訴自己「你還差得遠呢」。

我要非常嚴肅地強調,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想分享一些非常淺薄的個人意見。我只是一個資歷五、六年的小譯者,什麼咖也不是,我的發言絕不代表譯界立場。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是件好事,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我無法替你的人生負責。如果有人因為看了這篇文章而失敗,我很抱歉,但醜話還是要先說在前頭:

「你,確定想跳進日文筆譯界的火坑嗎?」

NO→你現在可以按上一頁了。

YES→你現在可以繼續往下讀了。

 

FAQ開始。

Q1:一定要是語言相關學系畢業,才能當譯者嗎?
A1:不一定。目前線上有許多譯者都不是日文系出身的,我自己也不是,日文只是我在大學所修的第二外語,基礎有學校老師教,N2到N1是自學。所以,靠自學也是有可能成為譯者的。必須具備的條件不是學歷,而是中文與日文的實力。一定要兩種語言都通曉,才能成為一個好譯者。

Q2:想當譯者,要不要唸研究所呢?
A2:不一定,我自己也沒有唸研究所。

Q3:想當日文譯者,需不需要先到日本留學呢?
A3:不一定,我自己也沒有留學過,甚至根本沒出過國。但據說留學能讓人對當地的文化有更深入的體會,有助於翻譯。

Q4:是不是要先通過日本語能力檢定考試比較好呢?
A3:我的個人意見是YES。先通過N1,就是先拿到踏入譯界的門票。當履歷表上多了一條「JLPT N1合格」,也能增加說服力,讓自己更有機會接到翻譯案子。

Q5:為什麼出版社在徵求譯者時,都要求要有譯完整本書的經驗呢?
A5:據說是因為做一天翻譯╱翻譯一篇文章很容易,但是要長期翻譯╱翻譯幾萬字的書並不容易。翻譯書籍就像跑馬拉松,很需要定力和耐性。而且,出版社方面會擔心譯者能否準時交稿,如果譯者過去有「業績」,就可以做為參考。

Q6:完全沒有經驗的新人,該怎麼從零到一呢?
A6:如果是新人,還是可以試著投履歷,並且在信件中附上自己試譯的文章,原文與譯文各約一千字。如果投稿的對象以出版小說為主,那就附上小說的試譯文。如果有翻譯實力,就藉此來展現。這是從前輩身上學來的方法。

Q7:做筆譯收入很低,案源又不穩定,該怎麼辦?
A7:據說跟翻譯社合作,案源會比較多?我不曾跟翻譯社合作過,所以不知道實際情況,但無法從出版社方面接到新案時,可以試試看和翻譯社合作。另外,有些譯者除了從事筆譯之外,也會接口譯或影片翻譯的案子來補貼收入。

Q8:家人反對我成為譯者,我是不是該放棄,去找別的工作?
A8:我的家人也反對我當譯者。今年是我從事筆譯工作第六年,這六年來我聽了無數次的「去找正職工作」和「去考公務員」。我想過如果鼓勵你去當譯者是不是等於把你推入火坑,不過,我還是不會要你放棄當譯者,因為我自己就是聽「放棄翻譯吧」這類的話聽了快六年,所以無法對其他有志從事翻譯的人說出這樣的話。至於是否該去找別的工作,就看你能不能接受白天正職上班、晚上兼職翻譯的生活。也有些譯者前輩是先出社會工作個幾年,等到累積了一定的存款,稿件來源也比較穩定之後,再辭職當全職譯者。像我覺得自己下班後應該沒有心力翻譯,除了翻譯之外也沒有其他專長,所以兼職或另找工作這條路對我來說就行不通。

Q9:想成為日文筆譯譯者,還有什麼要注意的嗎?
A9:去看「綿羊的譯心譯意」FB粉絲頁、部落格和《譯界天后親授!這樣做,案子永遠接不完》。真心不騙。

不確定有沒有漏掉什麼?如有疏漏,下次再補。

 

日文譯者伊之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至博客來網站有更多精彩圖文試閱:
http://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725949

 

日式禮儀與國際禮儀

左邊和右邊,哪邊比較「高貴」?

自古以來,日本都是左上位,也就是左邊比較高貴。這個禮儀觀念,是來自中國「天子坐北朝南」的典故。背對著不動的北極星望向南方時,左邊是東,右邊是西。由於太陽東升西落,因此左邊的地位比右邊高。

容易混淆的是,在國際禮儀中,右邊反而才是上位。

在明治時代,皇室曾經在宮廷儀式中採用國際禮儀,從此日本便是日式禮儀與國際禮儀並存。

奧運的頒獎儀式,「銀」「金」「銅」的順序也是按照國際禮儀哦!

日式禮儀 左邊是上位

地位最高者在中間,次高者在他左手邊,最低者在他右手邊。

國際禮儀 右邊是上位

與日式禮儀相同,地位最高者在中間。然後,次高者在他右手邊,最低者在他左手邊。

女兒節人偶也國際化?

就連女兒節人偶,也是日式禮儀和國際禮儀都有。關東地區大多遵從國際禮儀,天皇在右、皇后在左,而京都大多採用與其相反的日式禮儀。

日式料理與陰陽五行密切相關

萬物都可以分成陰陽兩類?

從中國傳來的「陰陽五行」觀念,是日式料理的基礎。這些知識可能有點艱澀,以下就來簡單說明吧!

首先,在「陰陽」的觀念中,世間萬物都可以分為「陰」和「陽」這兩種相反的性質。舉例來說,太陽、男性和白天是「陽」,月亮、女性和夜晚是「陰」,這應該很容易理解吧!

至於「五行」,則是一個自然界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等五種元素構成的概念。這五種元素不斷循環,形成地表上所有的現象。

當陰陽五行的觀念應用在日式料理中,舉凡刀工、食材切法、餐具和烹調方式,都有了各式各樣的規矩。例如,圓形的東西是陽,有稜角的東西是陰,因此盛盤時就把陽的圓形食物裝進陰的方角餐具裡,達到陰陽調和的平衡。

 

日文譯者伊之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日本生活第一年:圖解食、衣、住、遊 生活歲時事典
ISBN13:9789863810780
出版社:八方出版
作者:高田真弓 圖‧文;岩下宣子 監修
譯者:伊之文
裝訂/頁數:平裝/240頁
出版日:2016/08/24

去年十二月交稿的書,翻譯順序NO.26,出版順序NO.23。

去年九月底,我收到編輯來信,詢問有沒有興趣接這本以漫畫和插圖來介紹日本文化與日式禮儀的圖文書。我當下非常驚喜,打定主意一定要接到,並且積極爭取試譯,也很順利地通過了。

說到漫畫,我先前的譯作《就是比你早3小時下班》裡面,每章節最後一頁的插圖或許可以算是「微漫畫」,再來頂多是一些小案子裡有幾則四格漫畫(這個沒有出版)。至於有較多人物對白的連環漫畫,這就是第一次嚐試了!

在這本書裡,每個章節的前幾頁以連環漫畫開頭,接著用豐富的插圖來搭配文字說明。特別是漫畫的部分,編輯希望我能盡量譯得口語一點,這是我接這本書最大的挑戰之一。2014年,曾經有一本有趣的貓書找我試譯,但因為文字不夠口語而沒有通過。大學時期上筆譯課,老師曾指出我某些地方譯得太口語,所以我一直覺得「文言與口語化的程度拿捏」是自己的弱項。第二個挑戰則是,漫畫中有大量的擬音語和擬態語,這些也不太好翻,參考了《日漢擬音語.擬態語辭典》,還是有很多用法查不到,或是書上的釋義與漫畫情境不合。另外,漫畫的對白框和格子大小有限制,還得考慮譯成中文後塞不塞得進去。

至於介紹日本文化的部分,最花時間的應該是專有名詞,例如本膳料理與懷石料理的菜色名稱、茶會相關名詞、和室的各類陳設、各式和服與配件名稱、各種年節喜慶與婚喪習俗,女兒節人偶哪一層擺什麼,什麼節要吃什麼特殊食物等等。有些習俗與台灣相似,有些則是日本特有。翻譯時到圖書館找了幾本日式禮儀書,日本文化與節慶則參考《Miya字解日本》系列。比較特別的參考資料是柯南漫畫,酉日市集搶案那一篇XD

上面提到專有名詞很多,可能會讓人以為這本書很枯燥,但其實一點也不會!作者高田真弓的畫風很可愛,漫畫中穿插了不少輕鬆的笑點,用大量插圖來介紹日本文化,不但淺顯易懂又生動有趣。除了娛樂之外,它還具有實用性,例如日文書信寫法、日式餐桌禮儀、日式料理吃法、送禮與登門拜訪的禮儀等等。我自己本來就對日本文化有興趣,也在翻譯過程中學到很多,相信一定可以應用在以後的譯作,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非常喜歡這本書!

經歷了這次經驗之後,未來如果有機會,我還想再嚐試翻譯漫畫類和日本文化題材的書籍!

 

日文譯者伊之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翻譯到一半卡住了,所以有了這篇文章。)

如果有人問我是「譯註派」還是「不註派」,那我的答案應該會是前者。

我屬於「譯註派」的理由主要有三個:

一、協助讀者理解書中內容。
二、希望讀者能夠從中獲得知識。
三、消除文化隔閡,或者幫助讀者認識日本文化。

關於加譯註,最常見的爭議是:「究竟哪些必須註,哪些不用註?」有時候加了譯註,怕讀者覺得「這個譯者未免太小看我的程度」;有時候決定不加譯註,又怕讀者覺得「這個地方沒加註真不用心」。而在讀者看到我的稿子之前,當然還必須先過編輯那一關。我曾經遇過編輯刪除我寫的譯註,或是要求我修改、補寫譯註,例如「學級崩壞」和「敬語」。我想編輯在加不加譯註這方面,應該也有專業上的考量吧!

關於譯註的排版方式,我看過的有下列幾種:
(1)放在要加註的詞後方(也就是用括號夾雜在內文裡)。
(2)放在該頁尾端(不分偶數頁或雙數頁)。
(3)只放在單數頁尾端。
(4)放在每一章節之後,或是全書最後面。

目前為止,我譯作裡的譯註都是第三種「單數頁尾註」,個人偏愛這種排版方式,跟第一種「內文括號註」比起來比較不會打斷讀者的閱讀節奏,而且讀者可以自行選擇要不要閱讀譯註,想閱讀時也很方便,不必一直往後翻。我閱讀其他譯者的作品時,也很喜歡看到單數頁尾註。如果書中有大量譯註,我也會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看或不看。如果遇到自己不懂的東西,那當然要把握機會偷學了!所以,我除了自己喜歡寫譯註,也喜歡別人多寫譯註。

有時候,寫譯註可能是一件比翻譯還要累的事情。如果遇到專有名詞,就要花很多時間查資料,經過消化、理解後,再用自己的話寫成簡單易懂的註解。令我小小驕傲的是,我曾經被幾位編輯稱讚過譯註寫得很棒很細心,例如:


落語:落語是日本傳統藝能之一,類似單口相聲。落語家跪坐於舞台上向觀眾說故事,一人分飾多角,內容幽默詼諧逗人發笑。落語家一般身穿和服,使用扇子或棉布等小道具來代表筷子、筆、錢包等物品,藉以輔助表演內容。

寄席:寄席是落語、漫才、說書等娛樂節目的表演場地。

緣廊:緣廊為日式建築中,建於房屋最外圍的木質地板走廊。

大名:大名指的是薪俸一萬石以上的武士。


受到稱讚之後,就更有動力寫譯註了!

不過,有一種情況下我不喜歡寫譯註,那就是遇到真的搞不懂的領域時。人家說隔行如隔山,多寫多錯,不如不寫囉!

 

日文譯者伊之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轉載自三采網路書店
http://www.suncolor.com.tw/index_book_c1_01_data.aspx?bokno=014001101

 

改善生活習慣可以預防慢性病

人們過去以為,要到老了才會罹患高血壓、糖尿病與動脈硬化等慢性病,稱它們為「老人病」。

但現在,由於生活習慣的改變,許多成年人還沒老就罹患了這些疾病,「老人病」也升級成了「成人病」。

此外,罹患這些慢性病的未成年人患者也越來越多,厚生勞動省便在一九九六年導入「文明病」的觀念,這是劃時代的創舉。

政府對人民公開呼籲:
「大多數的慢性病,都不是老了就一定會得的疾病。
造成慢性病的原因是生活習慣。
只要改變生活習慣,就能預防慢性病,
所以平常就要開始預防!」

事實上,在一百多年前,癌症、糖尿病和心臟病等慢性病極為罕見。

那麼,一百年前和現在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由於頭痛屬於慢性病,所以問題出在一樣的地方。

慢性頭痛不是命中注定,只要改善生活習慣即可預防。



「水」是最不可或缺的

之前,我替很多人做過血液順暢度檢查。

那是一種用針扎破手指,取一滴血液用顯微鏡觀察的檢查。

我透過電視螢幕,把影像秀給受測者看。

畫面上會映出許多像氣球或丸子般的紅血球。

這項檢查大概有幾千個人做過,我還曾為電視上的健康節目提供協助,相信應該有人記得才是。

雖然因為健康節目的造假風波,現在連血液順暢度檢查都退流行了,但我仍然認為那是一項很好的檢查。

這項檢查原本是美國當地很流行,我去夏威夷參加研討會時,添購了整套的顯微鏡和攝影機。在美國的另一場研討會上,還有人自我介紹說是「Microscopist」(或許可以譯為顯微鏡技師吧)。

順便一提,在這項檢查中,還可以觀察到保護身體的白血球細胞,活生生地像阿米巴原蟲一樣在活動。之所以被稱為「活血分析」(Live Blood Analysis,簡稱LBA),就是這個緣故。

我引進這項血液順暢度檢查的時候,也試著先看自己的血液是否順暢。

反覆做了幾次之後,發覺顯微鏡中看到的血液狀態與當時的身體狀況有關。由於血液暢通就代表血液能夠流到身體的每一個角落,所以當我看到血液狀態很順暢的時候,通常也會覺得身體很暖和。

紅血球是血液中負責運送氧氣與養分的細胞,身體的細胞要仰賴紅血球,才能呼吸氧氣、進行新陳代謝與生命活動。

據說人體中大部分的血管都是微血管,共有一千五百億條,血管內的面積多達六千平方公尺。

微血管細到一次只能讓一個紅血球以變形的方式勉強通過。如果要讓血液順暢地流動,每個紅血球都要很柔軟而且彼此分離,不能相黏或結塊。

然而,如果飲食習慣不好,使得紅血球變硬、變黏或結塊,血液就無法順暢地流動,造成氧氣不足、營養不足與代謝不良。

此外,還無法排出老廢物質,造成它們在體內停留。這樣不但會助長酸痛、皮膚粗糙與暗沉,還可能進一步導致動脈硬化、高血壓、心肌梗塞、腦梗塞與癌症等各種文明病。

要讓血液暢通,最重要的就是水分。



■該補充多少水分才好呢?

我們可以把人類形容成會走路的盆栽,要勤於補充水分才不會枯萎。

除非是喝法不對,或是有腎臟、肝臟、心臟等內臟方面的疾病,否則在睡前大量喝水通常是不會水腫的。

不過,過猶不及。澆了太多水的植物,根部也會被泡爛。

水分太少會造成血流不順,但喝法不對也會導致體寒,這一點之後會再提到。

成人一天的喝水量,以一.五至二.五公升(一千五百至二千五百毫升)為準。

(依體格、季節、流汗量、洗澡的方式和飲食而定,所需的攝取量也不同。)

重點在於頻繁地補充。

假設一杯水約兩百毫升,以早上七點到晚上十點之間的十五個小時要喝十杯來算,平均起來每一個半小時就要補充一杯。

就算什麼都不做,人體還是每天會透過呼吸流失三、四百毫升的水。呼吸時吐出的氣體含有水氣,水分就是從這裡排出的。

此外,皮膚除了流汗之外,每天還會額外蒸發三、四百毫升的水分。當呼吸加速或體溫上升,蒸發量會更多。

上述這些統稱為「無感流失」,因為感覺不到而得名。

另外,還有一千五百毫升的水分,會經由尿液與糞便流失。(在尿酸值很高的情況下,或是視腎臟功能而定,有時候尿量還會更多。)

如果在這之外還有流汗的話,那一部分當然也流失掉了水分。

結論是,就算一整天一滴汗都沒有流,至少也會流失兩千毫升以上的水分。

雖然透過飲食也能補充水分,但光靠食物終究無法補充兩千毫升的水分,頂多是八百到一千毫升而已。

然後,人體雖然能夠自行製造三百毫升左右的水分,但即使把它算進去,一天還是缺少一千多毫升的水分。

雖然不太可能,不過即使經由汗水與其他原因喪失的水分是零,扣掉流失的兩千毫升水分,一天還是不足一千多毫升。(所謂的「其他原因」,是指腹瀉或嘔吐等生病時流失的水分。)

即使一天總共喝八百毫升(四杯)的水,還是少了兩百毫升。

照這樣下去,十天就會缺乏兩千毫升,一個月會少六千毫升,一年後累積起來,竟然不足七萬兩千毫升=七十二公升!

就算一天喝一千毫升,也還是不太夠,只要有流汗就得再補充。

必須積極地多補充一千五百至兩千五百毫升的水分才行。



■正確的喝水方式

喝水,其實也是有訣竅的。

把水含在嘴裡,過一會兒才吞下去,稱為「含水」。

除了含水,「咬水」也能讓水溫接近體溫,並且跟唾液混合,使內臟無負擔而有效率地吸收水分。

要是水還很冷就吞下去,不但會對胃腸造成負擔,水分也不會留在體內幫助血流暢通,而是一下子就變成尿液迅速排出。



■等到口渴才喝水就太晚了

隨著年齡增加,對於口渴的感覺會越來越鈍化。

當老年人覺得「口渴」的時候,身體通常已經是極度缺乏水分的狀態。

此外,腎臟會從濾過一次的尿液中再次吸收鈉和水分的功能,也會隨著年齡漸漸衰退。

簡單來說,當腎臟濃縮尿液的功能衰退,就會排出大量低濃度的尿液,導致體內的水分更容易流失。

不要等到渴了才喝水,而是口渴之前就要勤於補充。

感覺到口渴的時候,缺少的水分大約是體重的二%。

以體重六十公斤的人為例,在這時已經少了一千兩百毫升的水分。

當嘴巴或舌頭覺得乾渴、排尿異常的時候,缺乏的水分大約是體重的五%。

假設體重是六十公斤,缺乏的水分就多達三千毫升。

適度補充水分可以維持血液暢通,有助於消除體寒,進而舒緩頭痛。

請你隨時注意自己體內的水分是否不足。

 

日文譯者伊之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